LIMS系统,牵翼云
获取方案
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Announcements
首页 · 新闻资讯 · 行业资讯 · “一单一库”落地:5.3万家检验检测机构的“导航革命”与生死竞速 ·
“一单一库”落地:5.3万家检验检测机构的“导航革命”与生死竞速
来源:牵翼云(Qlab) 关键词 :LIMS,lims系统,检验检测,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发表时间:2025-11-17 点击量:153

最近几天,检验检测行业的两则重磅消息,如巨石投入检验检测行业的深潭,泛起了一片涟漪:

11月4日,监督管理《关于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施“一单一库”管理的公告(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
另一边,京津冀晋蒙五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推进京津冀晋蒙五省(市、自治区)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一体化工作的通知》。

前者旨在统一资质认定许可范围,实现清单化管理,推动资质认定许可统一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;后者则宣布工程质量、职业卫生、安全生产、无损检测等行业出具报告时不得再加盖CMA标志,这些领域将不再颁发资质认定。

两项政策,一“统”一“放”,表面方向一致——都在寻求监管提效与资源整合;但细究之下,却揭示出检验检测(TIC)体系正处于中央“统一化”与地方“去资质化”并行的制度分叉口。

到底是统一化还是去资质化?

所谓“一单一库”,指的是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事项清单》和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项目库》。总局指出,本公告实施前已取得未列入“一单一库”的检验检测能力项目的,资质认定证书到期后不再延续相关资质。相关采购招标或委托方,不应将“一单一库”以外的检验检测能力取得资质认定作为采购招标或委托条件。

同时,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“一单一库”范围内申请资质认定,依法依规使用资质认定证书及标志(CMA)。对于未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项目,不得使用资质认定证书,不得在检验检测报告上标注资质认定标志。对于未纳入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项目库》的检验检测项目,检验检测机构可以按照能力具备、风险可控、用户自愿的原则,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,但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不得标注资质认定标志。


而《关于推进京津冀晋蒙五省(市、自治区)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一体化工作的通知》中则明确要求,工程质量、职业卫生、安全生产、无损检测等行业检测机构,出具报告时不得加盖CMA标志,这些领域将不再颁发资质认定。

这两份文件表面上看似形成呼应,但在政策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:

总局征求意见稿强调“应纳尽纳”,通过“事项清单+能力项目库”实现全国统一监管,本质上是将传统资质审批转化为数字化能力备案,实现从“审批资质”到“治理能力”的转型。地方层面则是在弱化资质认定,相关领域整体退出CMA体系。


换句话说,顶层建设正在推动“全面入库”,地方执行则在“分类出库”。

这是否有些矛盾了?

本质是统一标准和监管减负

其实不然。

两份文件放到一起,结合政策文本与行业实操,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懂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——它不仅是监管方式的升级,更是行业从“资质依赖”走向“能力核心”的必然转型。

提及“一单一库”,不少从业者的第一反应是“又多了份申报清单”,但这恰恰误解了政策的核心价值。如果说过去的CMA资质认定像是没有统一坐标的野外探险,那么“一单一库”就相当于为全行业装上了“北斗导航系统”,让每一步发展都有明确方向。

“一单”的本质,是划定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,告别“模糊地带”。这份涵盖产品质量检验、食品检验、机动车检验等11个领域的清单,每个事项都明确标注法律法规依据,彻底终结了过去“什么该批、什么不该批”的两难权衡问题。

“一库”则统一标准,为检测结果的互认与社会信任奠定了制度基础。当检测项目、人员、设备、方法数据全部入库后,监管部门、企业、公众都可以清晰地追溯检测来源与能力依据。

统一标准、统一数据库、统一动态更新机制,其目标不是削弱资质,而是通过数据化与算法化监管,实现从“管证书”转向“管能力”的转变。

而京津冀晋蒙的“去CMA化”则更多出于实践压力与行业特殊性考虑。工程质量、安全生产、职业卫生等领域的CMA标志在实际操作中常被认为是“形式主义”,难以准确反映技术水平。“去CMA化”后,这些领域将被纳入专项行业监管体系,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多头许可、重复监管和资源浪费。

因此,国家追求的是体系统一、数据贯通,地方关注的是治理效率、职责清晰,两者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监管层级和路径。长期来看,这将推动中国TIC行业从“认证经济”迈入“信任经济”:信任不再由证书赋予,而由数据证明;监管不再靠文件堆积,而靠算法驱动。

沙盒监管:给创新留足“安全试验区”

此次政策最具前瞻性的设计,当属首次将“沙盒监管”引入检验检测领域。这种模式,为人工智能安全检测、碳足迹核查等新兴领域开辟了“安全试验区”:在尚无国标、行标的情况下,允许采用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临时资质认定。

在这种情况下,“禁止”“许可”的二选一中加入了“验证”这一选项。创新业务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试点,既守住了质量底线,又避免了“创新等标准”的被动局面。这背后体现的监管逻辑转变尤为可贵:从“先有标准再发展”到“边发展边定标准”,为行业创新松了绑。

对于技术迭代快的领域,“等国标出台”就意味着错失机遇。沙盒监管和标准建议权,是想要在新兴领域深耕的机构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。新能源、碳检测、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从业者,应主动联合同行、科研机构制定团体标准,通过沙盒监管试点验证技术,一旦标准纳入项目库,就能率先占领市场。

行业变局:谁能在“资质退潮”后继续破浪向前?

当然,任何政策的落地效果,都取决于能否正视行业的现实土壤。“一单一库”设计精妙,但当前检验检测行业存在的落差,可能成为改革落地的“绊脚石”。

一方面,现实中不少标准存在“纸面可行、实操困难”的问题。以VOCs(挥发性有机物)检测为例,现行标准要求使用特定材料进行穿透实验,但市场上几乎没有材料能完全满足技术参数,检测人员常陷入“严格执行完不成、灵活操作担风险”的两难。

另一方面,“一单一库”要求机构实现人员、设备、项目的数据化溯源,这无疑会增加合规成本。而当前行业的盈利结构,有大量检测机构难以承载这种升级需求。

还有一点,很多检测下游企业,更关注的是“报告能通过审核”而非“结果绝对准确”。这种异化带来的后果是恶性循环:机构不再钻研技术,而是钻研 “审核技巧”,最终导致“报告越规范,数据越失真”。“一单一库”若不能扭转这种价值导向,即便建立了数据化体系,也可能沦为“形式化监管”的新载体。

但我们也应当对新政策保持乐观。毕竟,“一单一库”的本质是“去泡沫”——剥离依附于资质的虚假繁荣,让真正的技术能力成为竞争核心。这场变革中,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化,而不同类型机构的命运早已埋下伏笔。

具备资金与技术实力的头部机构(如央企背景检测集团、国际TIC巨头),将成为政策的最大受益者。它们不仅能轻松承担数据化升级成本,更能通过参与标准制定、主导项目库调整,抢占行业话语权。

对于中小机构而言,分化已成必然。聚焦细分领域的“专精特新”机构,反而可能迎来机遇。掌握着独有技术和细分领域深耕能力的检测机构,完全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库调整,将特色能力纳入全国认可体系,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
而那些“小而散”的中小机构,生存空间将持续收窄。若不能在1-2年内完成技术升级或找到细分定位,要么被头部机构兼并重组,要么退出市场。这并非政策挤压,而是行业质量提升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。

而对于地方上的“去CMA化”,有从业者认为这会导致“监管松动”,但这种担忧其实大可不必——地方探索的核心是“分类监管”,将工程质量、安全生产等有明确行业监管的领域移出CMA,转而强化专项评审,既减轻了机构负担,也提升了监管精准度。

检测机构面对这场变革,抱怨成本增加、担忧生存压力都无济于事。机构与其被动适应,不如主动布局,在三个维度上构建核心竞争力。改革之下,CMA证书最终将变成一张“入门证”,项目库中的能力数据才是真正的“金刚钻”。机构应立即着手梳理现有能力与项目库的匹配度,对缺口能力制定升级计划。更重要的是,要把“数据溯源”落到实处,实现全流程可追溯,这正是未来的竞争核心。

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,我们或许会为逝去的“资质红利”惋惜,会为升级的成本焦虑,但更应看到变革背后的行业希望。检验检测行业的价值,从来不是出具一张盖着CMA章的报告,而是通过专业能力传递质量信任——这是制造业升级的基础,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石。

当资质泡沫褪去、能力干货凸显,那些真正坚守专业、重视技术、传递信任的机构,终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而整个行业,也将在这场变革中告别野蛮生长,迈向“规范中创新、创新中提质”的新时代。

对于每一位从业者而言,这场变革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






【免责声明】: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,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,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,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。


| 转载:我要测(张欢)

Copyright © 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上海网站建设 备案号:沪ICP备17016209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