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,在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与生态环境治理有关的政策法规背景下,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适应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的需要,逐步向着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慧化发展,为提升环境监测公信力,加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打下工作基础。
一、生态环境监测行业LIMS建设和应用现状
1、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,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
未能实施LIMS建设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少资金支持,其次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、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。
2、缺乏适应于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的LIMS标准规范指导
行业内数字化发展缺乏标准化工作的引领,权威性不足,实际使用率较低。
3、缺乏应用LIMS系统的主动性
LIMS应用效果不理想,部分实验室出于政策要求推动的LIMS建设,系统功能不够全面完整,大部分检测业务实质上并未进入系统运行,长期线上线下两条线,或直接导致系统搁置。从投资回报、主观能动性看,第三方检测机构LIMS实际应用水平总体高于体制内基层环境监测站。
4、未形成全过程的项目组织管理机制
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和应用的有力保障,建设队伍应包含信息技术专家、实验室管理专家、检测技术专家和后勤保障人员。LIMS整个生命周期(即从项目启动、建设、运行、维护到退役等的全过程)的资金、资源和服务保障。
二、生态环境监测LIMS建设要求
环境监测LIMS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实验室为核心的管理,也要注重前期的现场调查、监测及后期结果评价和报告编制的关键环节,它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整体保障。
环境监测机构LIMS建设应符合ISO/IEC17025准则和RB/T 214的要求,完整具备数据录入、仪器数据自动批量采集、自动计算、自动报告/图表生成、样品追溯、审核跟踪和查询统计等功能,并可覆盖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、企事业单位排污状况自主调查监测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、建设项目竣工环保监测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、污染场地评估调查监测、清洁生产审核监测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测以及市、区环保部门委托或指定开展的其他监测等不同业务类型,实现环境监测活动的全流程管理和对全部资源(人员、仪器设备、试剂耗材、方法、文件、客户、环境、供应商等)的全面质量控制。
通过系统应用,逐步落实实验室总体规划,实现对实验室分析的全过程管控,实现数据标准化,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,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,推进监测部门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。
LIMS工程的实施对于实验室来说并不意味着终结,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能否很好地利用LIMS来实现各项预期效益,全面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,关键之处在于LIMS实施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。好的LIMS产品,会在实施过程中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两厢印证,逐步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。
点击下方,了解更多精彩内容: